Loading...
翻山走他方 渡海府城上 向南下淡水 根落濫濫庄
開枝人丁多 散葉遷四方 煞牙分三路 墾野又開荒
涉過河壩 搵過泥沙 吞過苦甘 改過死生
頭擺護家園 這下共團結 雨過總會晴 天開又過靚
到今三百年
忍過寒夜 等到發芽 望到打花 種出自家
路難毋識驚 莫忘若个名 緊喊緊大聲 世代勇敢行
再傳三百年
『六堆 』 是現今高 屏地區客家族群聚落的統稱。「六堆」不是明確的行政區域或地理名詞,而是高屏地區客家族群於長期的歷史演變中,在語言上、生活上及心理上形成的文化生命共同體的代稱。
1721年「「朱一貴事件」讓南部客家人形成了六堆,一個帶有保衛家園的半軍事化地方家族團練組織,構成區域協防聯盟。這個軍事大聯盟的出現,先是形成軍事組織「七營」,在事件告一段落之後,與原本僅連的閩庄仍舊是大小衝突不斷,於是「戰時」所組的七營,經過以後因為保庄衛土多次組編,漸漸成為六堆(隊)。
六堆300年來六堆客家人依然居住在地區,由於政治經濟的逐漸穩定,許多六堆的故事逐漸演變成地方生活文化與節慶,在客委會成立後也積極地恢復以往的六堆精神,希望保留這特有的六堆團結衛庄的故事,也轉化成新的一股團結的力量。
「寧賣祖宗田,不忘祖宗言;寧賣祖宗坑,不忘祖宗聲」,語言是客家族群生命的象徵。六堆地方所使用的語言,是四縣客語,這也是台灣地區最通用的客家話,一般在廣播、媒體,或大部分場合所聽到的客家用語,通常都是四縣話。 至今許許多多有著強烈根源意識的六堆長輩,仍堅持子弟在自己的土地上,必須說先祖流傳下來的客家話,並以不會說客家話為恥。因此無論在家,或親朋友人出外相遇、客家話仍是大部分六堆客家人唯一的溝通語言。 大聲說祖先的話,對六堆人來說,是族群尊嚴,也是敬重先人、傳續文化的具體行動。
敬字亭為古代人用來焚燒書有字紙的地方,古人認為文字是崇高且神聖的,寫在紙上的文字是不能隨意褻瀆的,即使是廢字紙也視為珍寶,應誠心誠意的燒掉,因此便有了敬字亭的設立,是古人「敬惜字紙」理念的體現。美濃人也會在自己的紅磚老屋門上,貼上「耕讀室」的橫聯,提醒自己,也告訴人們美濃人晴耕雨讀的勤奮精神。且客家庄多分布在土地貧瘠的丘陵地帶,自古生活貧困,唯有靠讀書出仕來改善生活,因此養成了「耕讀傳家」的傳統。也因為這樣,客家族中的讀書人也就特別多,對於「敬惜字紙」的觀念,可說是深植在客家人心中。